现今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修建了老龙潭水电站,开发利用泾河水能资源,并立有柳毅小龙女雕塑和清中卫县令胡记谟《泾水真源记》诗碑(碑文曰: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地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泾河自老龙潭流出经过泾河源镇至沙南即到崆峒山上口,左岸纳入几条支流后进入30千米长的崆峒峡。
泾河出崆峒峡,即进入上游的平凉、泾川盆地。泾河经长庆桥东流40千米至甘肃庆阳宁县的政平左纳泾河最大支流马莲河后进入陕西。泾河进入陕西境内后,经长武、彬县,在彬县亭口镇纳黑河,以下又纳磨子河、闫家河、百子沟、公主川、三水河。此段河道顺直,河势偏陡,左岸支流携沙量大。
泾河彬州市段
泾河河道行至仲山(张家山)出口处,是现今陕西省泾惠渠渠首,再往下行,泾河进入下游平原段,河道开始变宽,河势平缓,流至高陵陈家滩汇入渭河。
泾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腹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泾水浊流滚滚,是黄河流域输沙最多的一条河流。泾河入渭交汇处清浊不混,界限分明。《诗邶风谷风》有“泾以渭浊,湜湜其沚”之说。“泾渭分明”的典故就发生于此。
泾河河口
流域历史文化探寻
- 人类文明的印迹 -
泾河流域是周王朝的发祥地
周王朝发迹于泾河畔的彬县、旬邑一带。公元前1200多年前后,周先祖就在泾河流域繁衍生息、从事着人类初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据载,从公刘至周太王十余代在此居住,开发农业。
《诗经大雅公刘》曰:“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记述的就是公刘率领族人从原来的封地“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一带)迁到“豳”(陕西旬邑县西南一带),查勘地形,勘明水源与水流,勘挖深沟,开荒灌田,教事稼穑,传授桑麻,尤其是首创了引水灌田。可见,公刘时期对水利的重要性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
视频:探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泾河流域的商周记忆(来源:新华社)
公刘时期的周族已是一个物质与精神协调发展的部落,其观念为“周礼”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后来由于戎狄的侵略,周太王迁徙至渭河流域的周原(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传至文王、武王达到鼎盛时期,建立了西周。
西周文明之后的历史印迹
周先祖在泾河流域开创了人类文明之后,大秦帝国、大汉王朝、盛世大唐都在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泾河流域上游地区是当年秦汉的边疆,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汉民族世代金戈铁马、烽火连绵。在其源头的华亭、崆峒、泾川等地,秦汉抵御匈奴、唐太宗平息叛乱、宋和西夏以及辽国的战场关隘遗址和秦皇汉武巡边封禅的遗址随处可见。秦直道始于淳化县,经旬邑、正宁、华池等县直通内蒙古,全长700余里。从西汉王朝到大唐王朝直至北宋政权,这条古老的道路在抵御北方少数民族侵略、沟通南北贸易交流、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的国道、省道诸多路段都是沿用当年的秦直道路线修筑的。
秦直道简介
“当陇山之口,距六盘山之险”。平凉历来是陇东重镇、兵家相争之地。周文王罚密凯旋筑“灵台”祭天,秦皇、汉武巡幸,大将蒙恬征途祭礼,马超据安定城,名将尉迟恭、郭子仪转战泾川,夏主赫连定称帝,北周太祖宇文泰兴起和著名的“唐蕃之盟”,唐肃宗平叛复国等,都发生在平凉。
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和冯玉祥等爱国志士,也在平凉留下赫赫业绩。战国时期的秦长城横亘华池北端。近代,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平凉翻越最后一道高山——六盘山,开赴延安根据地时写下的咏怀之作《清平乐六盘山》,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便是他当时留宿彭阳时眼观留存的秦长城遗址而引发的感慨。
秦长城遗址
范仲淹戍边对抗西夏国时还修建了城寨、烽燧,范仲淹祠、大气磅礴的宋代华池砖塔、玲珑毓秀的金代双石造像塔、寨子湾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陕甘工农红军和南梁革命根据地(南梁革命纪念馆)等等,无不诉说着泾河的历史变迁。
泾河流域位于丝绸之路的西线,古道驼铃、商贾穿梭。泾源县和彭阳县之间的汉萧关、泾川西峰区的南北石窟寺、泾川罗汉洞石窟群、长武昭仁寺一担挑八梁的古建筑奇观,还有虞世南手书碑文的唐碑、彬县大佛寺石窟,乾陵、昭陵、汉阳陵出土的唐三彩、胡人俑等等大量丝路遗存,无不展现着汉唐盛世的辉煌。其中,彬县大佛寺已于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