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桕根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乌桕的去掉栓皮的根皮或茎皮。全年可采,将皮剥下,除去栓皮,晒干。
【原形态】
乌桕(《唐本草》),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琼树、蜡子树、虹模、血血木、桕子树,虹树。落叶乔木,高达15米,具乳液,树皮灰色而有浅纵裂。单叶互生,纸质;菱形至阔菱状卵形,长3~8厘米,宽3~7厘米,先端长渐尖,基部阔楔形至钝形,全缘,两面均绿色,无毛,秋天变成红色;叶柄长2.5~7厘米,顶端有腺体2个。花单性,雌雄同株;总状花序顶生,花小,绿黄色,无花瓣及花盘;雄花7~8朵聚生于苞腋内,苞片菱状卵形,宽约1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两侧各有肾形腺体1个。雄蕊2,少有3枚者;雌花生于花序的基部,子房3室,柱头3裂。蒴果椭圆状球形,直径1~1.5厘米,成热时褐色,室背开裂为3瓣,每瓣有种子1粒。种子近球形,黑色,外被白蜡。花期6~7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
野生或栽培。分布华东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地。
【毒性】
乌桕木引起食物中毒:据报道,以乌桕木作切菜砧板,在砧板上剁肉糜,吃后可引起急性中毒。中毒轻重与肉糜的剁细程度、肉在砧板上停留时间及进食时间成正比。中毒者潜伏期短(大都在0.5~2.5小时内),发病急,具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少数有四肢、口唇发麻,面色苍白,心慌,胸紧,严重咳嗽等,一般经对症治疗后即能恢复,不致引起死亡。
性味
苦;微温;有毒